(一)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击球技术动作的结构包括:1)移动步法与选位;2)引拍;3)迎球挥拍;4)球拍触球;5)随势挥拍;6)还原。
 (1)步法移动与选位
       步法移动与选位,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步法移动差,往往选位也不好。在移动和选位差的情况下,手法再好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因为步法差就不能迅速抢占有利的击球位置,勉强击球就会破坏正确的手法,影响击球效果,甚至直接失误。
       移动和选位以对来球的预先估计及实际判断为依据,以满足自己准备采用的击球方式为要求,以抢占有利的击球位置为目的。为此,移动的距离越短越好,移动的速度越快越好,移动的方法与击球的手法越相一致越好。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对来球一旦作出正确判断后,起动越快越好。而起动的快慢,除取决于反应速度外,还与起动前两脚的运动状态有关。一般说来,从静止中开始起动比从动态中起动要慢。所以,在比赛中,步法好的运动员,经常是在用小碎步做不停顿的重心交换,一旦需要做大幅度的移动时,其起动格外敏捷,步法也显得十分轻松。
(2)引  拍
       引拍击球前的准备动作。引拍包括两个内容:引拍距离和引拍方向。发力的大小与引拍距离的大小成正比,引拍方向的高低与球的高低、球的性质、击球点的选择有关口引拍距离和方向是否合理,是能否击中来球和能否保证合适的击球点的重要条件。引拍方向决定着回球的旋转性能。要使回球星下旋,就必须向上引拍,要使回球呈上旋,就应向下方引拍。引拍动作的正确与否,影响击球的命中率和击球效果。
 (3)迎球挥拍
       迎球挥拍是指从引拍后的位置挥动到击中来球这段过程。挥拍方向决定回球的旋转性质,并影响回球的路线。同时,挥拍方向受到引拍的制约。挥拍加速度的快慢决定球速的快慢和旋转的强弱。挥拍动作的正确与否,影响击球的效果和命中率。
(4)球拍触球
       球拍触球指球拍与球接触时一刺那的动作。球拍触球时,拍面所朝的方向决定击球路线。拍面角度决定触球部位,并直接影响击球的准确性。引拍的距离和方向、挥拍的方向和加速度,都在球拍触球时得到体现。球拍触球是乒乓球击球技术的关键性环节,它直接决定击球的效果和命中率。
 (5)随势挥拍
         随势挥拍指球拍击球后的一段随势前挥的动作。这一动作有利于在击球结束阶段保证击球的准确性和击球效果的充分体现。
 (6)还原
       迅速还原指的是击球动作完成后,球拍、身体重心和基本站位的还原,以便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击球后身体重心的还原,几乎是每次击球后所不可缺少的。在比赛中,无论是连续进攻或是由某一种击球技术改为另一种击球技术,或是从正手一侧击球变为反手一翻击球,身体重心都必须及时还原,否则,下一次击球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击球效果。

(二)击球技术动作结构肌肉工作机制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肌肉用力是技术动作完成的基本条件,肌肉用力方式则决定着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一般经验上的认识是,在击球技术动作过程中,肌肉工作方式是从下肢肌肉开始的,通过髋关节和腰部的协调用力,把身体的力量传递到上肢,形成一个类似于鞭打的动作过程。对这个经验性的认识,刘亚军(1995)通过肌电图的方法,做了一个乒乓球基本技术肌肉工作机制的实验分析。从这个分析中可以初步看到技术动作完成过程的内在规律。


研究专栏:


乒乓球基本技术的肌电研究


1.正手攻球的肌电图特点和变化(见表)

正手攻球的肌电图特点和变化正手攻球的肌电图特点和变化


  

 

 

 

 

 2.技术动作过程


       正手攻球预备姿势时,运动员两足开立,左足稍前,右膝关节屈105°,右手臂向后引拍,肩关节外展,前屈20°,肘关节屈105°:冈上肌、腓肠肌开始放电。
       击球时,右足用力蹬地,转腰,上臂带动前臂由后向前挥动。三角肌中束、三角肌前束相继放电。触球前,前臂加速用力向左前挥击,手腕边伸边展,加速前臂内旋。肱二头肌、旋前圆肌、胸大肌相继放电。肘关节成90°时开始触球,肱二头肌、旋前圆肌、腓肠肌放电幅度增强。击球结束时,肘关节成80°角,前臂骨旋内120°,桡腕关节外展10°,右膝关节屈20°。
       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如下几个肌肉工作特点:


       (1)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各关节肌肉依次发力。正手攻球时,人体参与工作的主要关节是肩关节、肘关节、前臂骨、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躯干等。从肌内放电顺序可以看出,首先是肩关节的冈上肌、三角肌中束最早放电,这时肩关节带动上臂运动。然后是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旋前圆肌相继放电。前臂旋内,肘关节屈,同时桡腕关节外展。大关节肌的生理横截面积较大,产生较大的肌力矩,因而大关节首先运动有利于提高挥臂速度。各关节肌的依次发力,又进一步加速各关节的运动。从而使球拍获得最大的速度和力量。而小关节的运动具有精确性高和稳定好的特点。因此既保证了击球速度快、力量大,又使击球动作稳定、准确。


       (2)各关节肌同时结束用力。从肌电图可以看到各肌肉投入工作的时间不同,是依一定顺序进行的,而肌电的结束时间却很一致。这表明在击球瞬间,是各肌肉同时最后用力,直到击球结束。这一用力特点,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意义,可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爆发力,给球以最大的冲量,使球速快、力量大。
       (3)腰、腿部肌肉力量对正手攻球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攻球看起来是以上肢活动为主的运动,但肌电图显示腿部肌肉是最早投入工作的。准备姿势时,两足平行站立、提踵、膝微屈,腓肠肌开始放电,击球前的瞬间,两足用力蹬地,肌电幅度达到最大值,击球结束放电消失。击球过程中,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5°~120°,研究表明此时伸膝力矩最大,大、小腿的肌肉处于弹性势能储存阶段,有利于攻球时的快速移动和有力的蹬伸。从放电时序看,腿、腰部肌肉放电早于上肢,表明人体运动中上臂借助于蹬伸获得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带动身体的移动和转动,继而带动上臂运动,动量从腿、腰部向肩、肘、腕传递,是加速手臂击球速度的重要因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桌球小子 ~^^~ 的頭像
    桌球小子 ~^^~

    桌球教學, 桌球教練技研所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