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隊教練, 國家冠軍談盯球


Greg  Letls是澳大利亞某省乒乓球隊的教練(不是全職), 國際裁判, 曾在國際乒聯排名200左右, 是澳大利亞青年隊的教練,. 有商科的本科, 計算機的專科文憑. 現在, 還教乒乓球. 他辦的英文乒乓球網, 是世界上技術版塊最好的英文乒乓球網. 文章的覆蓋面,  深度, 細緻, 都十分出色.

Sean O』Neill是5次美國單打冠軍, 2次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 美國的青少年隊的教練. 現為職業教練. 網上有他的視頻和訓練球員的錄像. 曾是美國乒乓球界的名人.

兩人對盯球在網上展開了討論, 見樓下文章.

本人曾讀過此文, 印象十分深刻, 今再次讀到, 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帖子. 猶豫再三, 推薦給大家. 
------------------------------

(1). 盯球-介紹

看著球!你聽到過這樣的話多少次了?一定有很多次,我肯定。但是,這個建議好嗎?本文,我將來更詳細的看一下這個話題「集中你的注意力在球上」。 我希望能在你又一次對自己說這三個神奇的字之前給你一些啟發。

看著球!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當我們告誡自己或提醒別人去盯球的時候,我們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當絕大部分人說這話的時候,我們是在說「從對手擊球到球達到自己拍子的這段時間內要看清楚球」。我將從這個定義開始,然後講一些盯球的其他方面。

(2). 盯球-是一個好的建議嗎?
這是正確的事情嗎?很多年以來,我自己一直認為對於一個球員不必要看著球到達他自己的拍子。以下是我的理由:
 
1)你只要看著球到達距自己幾英尺左右而此時球的方向和飛行軌跡不會再有大的變化就可以。

2)更重要的事情則是去觀察對手,他在幹什麼,來計算下一步自己將在什麼地方去回球。

3)你的餘光將足夠去觀察球在哪裡,你可以在什麼地方擊到球。

但是這些日子,我覺得我的觀點改變了。我看到太多的專業選手在球和球板接觸的一剎那緊盯著球的場面。在本文中我甚至貼了一些我自己拍的澳大利亞一流選手的照片,這樣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看到這些專業選手的動作,我開始懷疑我以前的想法到底是不是對頭。在左思右想以後,我有了一些針對這些懷疑我以前想法的想法。


1)球很輕,它的飛行很容易被空氣和球的旋轉影響到。看著球碰到拍子能保證你的拍子擊球的位置的準確性,而不是你覺得應該在那個地方。

2)拍子上的甜區也不是那麼大-你需要去清楚地看著球以保證你在甜區內擊球而不是拍邊。

3)專業選手這樣做,如果他們需要這樣,那我們也應該這樣。

4)你的餘光也未必那麼好,能看著一些如此快速運動的小乒乓球到達一個相對較小的拍頭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包括我自己去盯球的原因。



(3). 盯球-從另一個側面來看1

不要完完全全的只盯著球

你必須看清楚球,但是不能忽略了其他方面。你必須知道你的對手在幹什麼,否則,你很可能會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球到他守株待兔的地方


(4). 盯球-從另一個側面來看2

餘光仍然很重要

你應該在擊球的時候用你的餘光,目的是你能夠知道對手在向哪裡移動,哪裡是他薄弱的地方。你的餘光應該對一個較遠而且相對於靜止的球檯移動很慢的物體比對一個近距離快速向自己身體移動的小乒乓球的判斷好很多,特別是自己的身體非常有可能還在移動中。


5).  盯球-從另一個側面來看3

示範

對於那些還沒有被說服的或者那些勸說自己學生徒勞無功的人來說,試試這個小的示範練習.站在球檯的一邊,盯著網看.然後叫另一個人站在你的正手邊,隨機的將手上下翻動,相對慢一點.看看是否很容易的你能在盯著網子的同時打到他的手心.然後在看著他的手得時候作同樣的事情,來比較一下不同.

6).  盯球-從另一個側面來看4

不要再盯著球!

我說這話只是為了看看你還是不是注意我的話.不管怎樣,這也確實是我的意思.當你自己擊完球以後,沒有必要看自己擊在什麼地方.它應該就是你覺得要擊打的地方.這時,你最好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對手身上,看他要幹什麼.來知道他下一步要怎麼打,在什麼地方打球.
 
(7).  概括 (對不起,我不得已的)

事實上,我建議你的注意力應該像如下一樣變化,

你在擊球以後,你應該看清楚對手直到他接觸了球,然後你應該看著球直到你擊球的一剎那,擊完球以後,又變成看對手, 直到他接觸了球,就這樣不斷的變化.

(8) 結論

如你所見, 盯球問題, 不僅僅是個海鷗盯住水中的食品渣的問題. 所以,下次你的眼睛從球上移開,失去球時, 別只是告訴你自己: 「要盯球!!」  腦子裡要時刻清楚, 什麼時候要緊緊盯住球, 什麼時候要緊緊盯住對手.
總之, 你最近一次聽到別人說」盯住對手」是什麼時候??

--------------

關於盯球的不同看法
Sean O'Neill, 5次全美男單冠軍,2次參加奧運會的Sean O'Neill有著對「盯球」的自己的看法

開放自己的視野(和思路)

我不太同意你文中關於在球觸板剎那我們的眼睛盯在什麼地方的說法。

很大的問題出在在球觸板的剎那球在相對於我們身體的什麼地方。我覺得你會同意我這樣的說法,在通常情況下你無法看得到反手位球觸球板,因為此時球被拍子的位置擋住了。然而,反手通常來說是最穩定的,因為擊球時球在我們的正前方,而正手位球在我們的旁邊。

另外,如果球手用正手在前點連續拉,他的板子也會擋住球,所以,這又證明了盯球觸板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些正手位的挑中路也會擋到球觸板的位置。


Sean對球手的建議

這是我告訴我的學生的。你應該總是在相持中看著球。同時,你也應該自始至終知道你對手的位置。用你的眼睛追蹤球,但不是用脖子。保證你對於所有的來球可以有充分的回擺,然後接觸球,並且跟進。努力做到擊球位置在拍子的正中間。

(Greg的註釋:除了我們之間關於轉脖子觀點的細小的不同之處,上述的建議非常的有價值,是出自一個行家之口。這個細小的不同之處,你用餘光看看就行,不用理會。)

相對於看到100%的球觸板,我認為一個好的引拍跟進手法更加重要,由於很多時候擊球時球會被擋到,無論如何你根本就看不到球觸板。

我對我的用詞非常小心,因為它們讓我的學生們產生有一個視覺上的聯想。基本上,我會故意不去告訴學生們用兩眼去盯球觸板。


重新關注你的對手

很多選手,甚至是高水平選手再擊球完以後也會忘記重新去注意對手。我覺得最好的情況是盯著來球,盯到不需要盯的時候為止,再次重新注意球的時候是去注意當球離開對方球拍球的路線。這種轉換過程應該是一種自然的過渡,而不是從100%的盯球到100%的盯對手。當球觸板前2-3英吋,你就知道你將如何去擊球,而看著球一直到自己拍子上一點都沒有什麼幫助。


這段時間裡,你應該做出你的決定,你在哪裡擊球,再次觀察你對手的位置,萬一他們已經移動而改變了位置。如果你相信,那才是為什麼高手們每一球都可以打到多個不同的落點上。如果你見過老瓦和斯密爾諾夫在www.donic.de網站上的照片,我想你會看到他們並不是看著球觸板而去冒險放棄看球的線路。另一方面,Baum, Patrick(德國,歐洲青少年冠軍)擊球時間就太晚了,因為他的眼睛和脖子都注意在球上了。

也許更妥當的說法是,如果你擊球點晚了,你可能要多注意一下球觸板。如果早,(球在身前)在有些時候,可能根本看不到球觸板。在Donic的網站佩爾森的照片上,你會看到他的肩膀轉動了,說明擊球點不晚,而這時你可以看到他的眼睛早就注意在他身前的球上了。

用你的眼睛,而不是脖子(盯球)
我告訴我的學生們永遠釘著球直到球觸板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出錯,轉動他們的脖子,這個速度不能跟上球觸板的節奏。也許你(Greg)的一些學生會只用眼睛去跟球,但是我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會去轉脖子,這是我為什麼很小心的不去提什麼盯球到球觸板的問題.我們美國隊裡有兩個奧運會級別的運動員也會用脖子去盯球, 這真的影響了他們擊球的落點變化.


我想說的意思是我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如果有人沒有看到球觸板.專業選手可能更多的不看球觸板,少部分看.我覺得沒什麼錯的,如果沒看到球觸板,特別是當球在你身前,而你可能必須要等一下,然後晚一點擊球,從拍子的上部偷看一下.我會很緊張如果我的學生們擊球很晚,然後因為他們用轉脖子去跟球而對對手的位置一無所知.

我不覺得我們有很大的爭議,我只是想讓球手多注意他們的對手,特別是當他們正在提高自己的水平的時候,那樣能幫助他們去決定自己的擊球落點.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人家問擊球時是否用腕力.我告訴她麼不要去想這個,只要保持手腕放鬆就可以.這樣才會有一個充分的腕部發力的動作,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用了太多腕力得揮拍.語言對於新手來講有太多的意思.


新手 對 有些基礎的球手
最後一點.作為新手,擊球完全,盡可能得多注意球是很重要的.我經常說新手要將自己的注意力90%放在自己網子這邊.當我們提高的時候,我們開始轉移到50%,另外50%去注意對方.而到最高境界,將會是90%注意力在對方身上,10%在自己的揮拍和移動.因為我們的動作已經定型了,我們知道我們會做什麼,這要感謝無數個小時的練習.我會盡早的將我的學生帶到50%-50%的境界,讓他們知道這是必須的,然後才是90%-10%.


我猜當我剛開始開車的時候,我的注意力更多的在方向盤上,相對於現在來說.因為現在我喜歡讓方向盤在我的前方更近的位置來操作,而很少在靠邊一點的位置.我覺得同樣的情況,雖然有點變了味,有點像打乒乓球.

我很感謝你(Greg)在這方面寫了這篇文章,然而條條大路通羅馬,高手也經常看著球觸板,我只是覺得這是更多的因為身體與球之間的位置,而不是下意識的讓自己不要打不到球.

這裡越來越興旺了,我鼓勵所有的讀者時不時的找些時間去看看Greg寫的那麼多的優秀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