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 - 長庚醫學系也是建中的 ( 南區學生中建中和台大的比例還蠻高, 去年也是左手的是台大法研所小杜 )
打了二年多, 正反手弧圈都練得不錯, 但也都有一般的常見問題 :
1. 偏食 -- 偏重正手
正手的力道原本就是反手的二三倍, 加上訓練及打法再太偏正手, 就會造成相持及變線時之正反銜銜接問題 ( 此狀況在左手選手中更常見 ) , 桌球是個講求各方面平衡的運動 , 太偏重一邊就容易出現罩門; 這很容易測試出來, 就是分別對正反手作切切拉, 反手拉下旋的基本功兩邊一測就比較出來了...
這種情況在太求速成, 基本功不夠紮實的狀況尤其常見, 因為練正手比賽容易得分, 常久以往, 反而變成刀板打法直板化. 其實在世界桌壇前幾年, 還有 " 得反手者得天下" 的說法, 像莊智淵, 先天條件差, 正手不夠爆, 他就苦練世界第一速的反手, 才在新人輩出的全球桌壇屹立多年.
直板選手就不用說了, 先天打法限制, 可是選打刀板就是要發揮反手威力. 積分賽在 1600~1800 間, 反手起下旋的能力就很重要, 有好的反手功力, 就可以比別人更快上手. 因為比賽基本戰術一定都主要往對方弱邊走, 就是所謂壓左調右打法 ( 應該是壓反調正 ) , 反手控制不夠, 就容易造成水桶理論現象.
2. 正手弧圈太大
其實此狀況是接續上個問題, 就因為正反手不夠平衡, 更會形成太倚重單邊, 反手不夠強, 就盡量發揮正手, 而造成正手弧圈太大, 也容易出現單側銜接問題.
中國前期選手像孔令暉及香港的楊光, 正手外弧圈發力動作很大. 現在的尚坤在近台都有一手小弧圈 ( 日本隊目前也是類似打法 ) 主要是引拍時引至大腿外側, 不管攻球, 前衝, 加轉都大致相同, 如此一來在不同擊球需求時 ( 撞多, 拉上下旋... ) 動作一致性很高, 也形成高穩定性, 不會變成一種球就要換一種姿勢, 這在反應時間只有零點幾秒的桌球運動, 是很容易失誤.
3. 反手易壓拍過度
這是常見的新手問題, 就是為了想加強反手力道, 而不自覺的壓拍過度.
外弧圈打法
這是近十年前在大陸學球時, 當時看中國青年女隊的打法 ( 武漢閱馬場基地, 當年小莊就在此培訓 ~^^~ ) , 原本還覺得怎麼這麼怪 ( 當時還見到目前最夯的逆旋轉發球 ) , 後來才知道它是當時世界前沿打法, 因為正手內弧和反手外弧形成完美銜接, 內弧王孔令暉就是這個打法 ( 大家都看過他的教學吧, 放在現今還是教科書 ! )
其實反手的基本功分三個階段 :
一. 主要是夠穩, 就是讓對方怎麼攻都打不死.
二. 夠黏 ( 節奏變化, 像中國女隊就主要此... ) . 先讓對方無暇變線及側身, 再作到壓左調右.
三. 才是有機會時可以用拉, 撕, 彈... 等技術起板.
然而很多求速成的選手 ( 上回有個小六的美眉也是... ) , 反手一上來就是進攻的動作, 其實桌球和柔道一樣, 要先練防守, 讓別人怎麼打都打不死, 就輪到你攻擊.
很簡單的道理, 若對方程度和你相仿或略高, 你哪有那麼多攻擊的機會 ? 功力比對方高, 就是讓對方沒有太多太好的攻球機會, 對方一急就看己死給你看了.
尤其是反手, 承擔更重的防守重任 ( 因為對方大都會往你反手招呼 ) , 怎麼能不先練好防守的基本功呢 ? 如果反手守不下來, 正手再好也罔然...
所以我給他開出的練球菜單是 :
1. 正手小弧圈
2. 反手外弧
3. 勾子 ( hook ) 發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