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力量篇(国家队李晓东教练)

 
说到力量,中国的球迷朋友可能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王励勤。的确,横板两面进攻型打法原本是从欧洲引进的,欧洲人凭借人高马大,擅打相持,反手比较好,形成了其自有的一套模式.

而王励勤通过借鉴、融合,在孔令辉、刘国正之后,最终达到了洋为中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体系——有变化,也有细腻之处,稳定性比较高,更有实力。而这实力,尤其体现在力量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像他一样做到“力拔山兮气盖世”?



五大要素  必居其三    

    大家都知道,乒乓球有五大要素,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要谈力量,另外四个要素也是绕不开的,因为五大要素缺一不可,彼此相关,有机结合。假如单说一个而不计其余,有失片面。

    比如速度,它与力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动力加速度,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但速度也与力量有所差异,它更多地与相对力量结合,而不是绝对的力量。

再说旋转,它同样离不开力量——假如你片面的追求旋转,追求摩擦,但是你自身的力量不足,或者你的发力技巧有问题,使你的力量难以充分作用到击球中,你的旋转强度也达不到期望的水平。

弧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直接制约着力量要素,弧线的本质是调节,如果弧线不佳、调节不准,你的力量再大也无用武之地。

最后再看落点,它与力量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假如你的落点很活,但力量实在欠缺,就跟轻机枪一样,无法一锤定音,总是在“扰痒痒”,最多只能一般玩玩,到了高水平就不足用了;反之,如果单纯追求力量而不注重落点,在现代乒乓球里同样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想提出个人的一个观点,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这五大要素中,你至少要同时具备三个,才能成为超一流选手。再直接点,速度、力量和旋转中至少要三居其二。举例来说,王励勤基本占了速度和力量两项,他力量大速度快,旋转一般;马林,则是速度快、旋转强,力量一般。

试想,假如王励勤速度快但力量小,他还能屹立于世界乒坛吗?假如马林只有速度快,但旋转不强,他又怎么立足?再从五大要素的范围来看:马林肯定能占四个,他速度快、旋转强、弧线好、落点变化多;王励勤是速度力量特别突出,弧线比较好,落点稍微弱一点,但是他至少占了其中三个,所以能够成功。



    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对力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综合素质的考虑上,一定要有点思路,不能完全随波逐流。如果你自身条件好,几个要素都能具备,当然最好,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你会是某一项要素特别突出,但其他项偏弱,这时候就考虑如何培养了,这也直接决定了你打法风格的确立。在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需要开阔思路,突出自己的个性,看看自己在五大要素中应居哪三项,在三大要素中又往哪两项重点努力?

力分五种  因球制宜

    大家一谈到力量,往往习惯于说力量大重、力量大。其实,在真正的实战中,力量不完全是绝对力量,甚至可以说,绝对力量出现得并不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力量,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五种典型:

绝对力量
    主要用于扣杀高球、半高球。你可以把绝对力量理解为尽全身最大的力去打,但我更倾向于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不要发死力,否则影响随后的放松,还原就会受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连续进攻,身体也容易发僵、发木。所以,为了保证连续性,即使在用绝对力量时,略有保留也是必要的。

中等力量
    它常用于一般的主动进攻,比如发球抢攻、连续进攻。这时用出你百分之六十、七十的力就差不多离了。它也可以说是基本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使用最多的,也是平日里练习的重点,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

借力发力
    多用于相持,比如相持中的转攻、快攻打法(尤其正胶、生胶)的连续性进攻等等。这种力量比较活,它利用来球的力量与自己出手的力量产生合力,因此自身只需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力量即可。它在实战中应用广泛,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大家往往更注重用于主动进攻的中等力量,而忽略了借力中发力。

借力为主
    一般用于积极防御,以借对方来球之力为主,自身发力成分更少,通常只需百分之二十、三十。这种力量虽然用得比较少,但它有一种普遍意义,尤其是接发球之后的第一板防守,还是有一定的使用空间。

 http://youtu.be/cTtkTP0YVO8

技巧力量
    它是最轻的,大约也就占你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十。甚至,它包含着一种“负作用”。拿发球来说,大家都知道要把球发转,可是为了加转,你用力过大就很容易发出台。

摆短也一样,你要先摩擦,先有力度,把球加转,可是转了之后要有一股“忍劲”,或者说是“吸力”,而且这种“吸力”必须在摩擦发力之后。挡弧圈也有类似的技巧力量存在。虽然它在五种力量中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技术环节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种力量,我觉得都应该掌握,练习中不可偏废,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环节是避无可避的,只不过使用频率有高低而已。当然,作为中国人(包括亚洲人)来说,由于先天身体条件的缘故,我们在力量的运用上与欧洲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个人主张,除了个别力量素质特别突出的,如韩国的金择洙、中国的王励勤,通常我们更应该强化自己快速灵敏的特点,以爆发力为主。

    那么,具体到比赛中如何使用力量呢?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在北京队打了12年的球,又当了12年的教练,加起来干了24年,业务上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力。

大家都说北京队的球很黏,善于打来回,无谓失误少,也有人模仿我们北京队,安排队员在训练中走位攻必须打够多少板,认为就是打来回。

但其实我们在北京队从来没有苛求过板数,恰恰相反,我们反复讲的是“力”。对力量的运用用合理,要因人制宜、因球制宜,该用九分力的我使九分,该用七分力的我就使七分,这一靠判断,二需理解。

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力”的奥妙,能够自由合理的驾驭“力”,来回自然就多了,就能够臻于“自由王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为了计数而来回,为了来回而来回,即使最终能连打二、三十板,也是低质量的“假来回”,是没有对抗性的来回,没有生命力的来回。另外,乒乓球是一种突然性的加速度运动,因此打球一定要克服匀速运动,一定要出手集中,这对于增强球感、改善发力技巧都大有裨益。



水平标尺  高手必备


    在中国乒乓球队,力量训练早期只是被看作是一种防伤防病的手段。尤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老前辈中打正胶快攻的居多,而正胶快攻对击球点这些更研究,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处理球要特别的细致,而一谈到力量训练,却都是望而生畏的,心理上不是很接受。

    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规则变化很大,小球变成大球,速度、旋转都有所下降,无遮挡发球进一步降低了发球的威力,力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现在,国家队对力量的认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力量不再只是防伤防病了,而是直接成为技战术的必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跑动范围大了,对腿部、腰部力量的要求更高了;又如11分以后,每分球都要全力争夺,比赛精力的付出更高,此时力量训练意义更大。

在选材中也有体现,有的选手样样技术看着都挺好,打球也有灵气,手上感觉好,无谓失误少,但就是力量不足,缺一个杀板,因此将来达不到最高水平。

比如唐依薇,她来回好、速度快,曾经赢过邓亚萍,但是从长远来看,旋转不强、力量不大,因此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

从我们自己选手的反映来看,王楠、张怡宁都说不太怕那种来回多但四平八稳的,相反,如果鲍罗斯那样的对手打“兴”了,还真对咱们有一定的挑战性。

再比如萨姆索诺夫,他也是因为杀伤力有些问题,所以对别人的威胁越来越小。

之前我们也说过,王励勤2001年拿完大坂世乒赛男单冠军以后,也曾走过一段保守的路,没有了力量给对手的压迫感,对拉不占上风,自己的有时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再举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有位已故的乒坛名宿周兰荪,号称推挡的“重炮手”,他的中等力量天生就比别人的中等力量大许多,假如别人的中等力量是五分,他就是七分。

所以,看起来他好象没怎么发全力,只用中等力量有时候就直接得分了。

我有个观点,你铆足了劲,抡圆了来一下,那种力量是不错,但是实战能力不行,而周兰荪、王励勤好就好在随手一板的力量大,这个很关键,非常真实,说明对力量训练的技巧掌握得好,随手就能打出有质量的球。


五大要点  倾力而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加强这种“随手的力量”很重要。当然,力量的大小跟先天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要发展成以速度力量为主的打法,确实需要象金择洙、佩尔森、王励勤那样具备突出的绝对力量。

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即使一个普通人的力量,从事乒乓球运动也是足够用的,即使你自身的绝对力量没有那么大,也完全可以打速度、打连续、打变化,别人打一两板得分,你多打几板也能得分,这条路同样行得通。

因为力量除了身体的能力之外,还有个打球技巧的问题。能力可能受先天制约比较多,技巧却是后天可以努力掌握的,不要觉得自己力量平平,就失去信心。

以马林为例,他的绝对力量其实并不太大,但有人感觉他力量好,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是马林速度快,令对方难以防守;再一个马林的节奏变化多、反差大,因此给对方的压力非常大。其实马林的绝对力量不如王皓,只不过技巧掌握得好,建立了适合他自己的球路。


腰腿为轴
    力量与中心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是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一个认识必须建立——乒乓球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真正的发力是从下盘发起的,由踝关节、膝关节到腰胯,再一直到手腕

最理想的发力是,说的玄一点,就像气功一样,中间的环节像一个管道,都是畅通无阻的,都是比较顺的,动作非常协调,技巧非常的好,力才能串到手上,才能真正作用到球上。

    刘翔夺冠成名后,他的田径教练也在讲,如何提高训练的效率,其实,乒乓练习也是一样,你要设法提高力量的使用效率,像踝、腿、腰、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这些环节,平时可能已经谈得太多,甚至谈的太过。实际上,这些环节就是一个过程。真正提高效率,关键还在于抓住主要环节。

    我个人觉得,一个主要环节是重心的中枢,也就是腰和跨的运用。很多时候,选手发力不可能体会到脚在使劲,但只要腰胯使劲,下面的劲也自然能用上了。这是第一个重点,就是腰胯与上肢的配合。

手腕引动
    再一个重点就是手腕的引动。尤其是拉弧圈,手腕要加速,要带动前臂的收缩。我这个看法可能与有的观点(只收前臂)不同。

我曾经用过打人这个例子——崩着手用前臂收,根本就收不快,因为手腕是僵硬的,而我手腕放松,手腕一加速,即使前臂僵硬了也能加速。

所以我认为,引拍以后,应该是手腕、手指的加速带动前臂的加速。只要把这一点和刚才说的重心“中枢”掌握好了,你再运用力量时就会受益无穷。

出手集中
    在参与发力的各个环节中,哪里离球最近?其实还是手离球最近。即使你大臂、前臂用得再好,如果手指手腕在击球时没有什么反应、没有任何动作,用我们专业的话说,它是“空”的,不会有良好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说,庄则栋经常讲制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直板击球的时候,大拇指要转,后面的手指要顶。发球也是一样,根据发球的方向,侧上我提,侧下我切。

手指手腕做完动作以后立刻放松,如此松→紧→松→紧,才能出手集中,这对制动、对击球的力量颇有帮助。

( 此點比較難體會與作到, 在揮拍整個過程中, 手掌應該都放鬆, 握牢 而非握緊拍柄; 在觸球前才稍用力抓緊一下, 擊球完又隨即放鬆, 準備下一板續攻, 或作變化 -- 例變線 )

加速运动
    很多人其实不乏力量,但他在打球时把力量都浪费了。

为什么浪费了呢?他的整个击球过程,无时无刻没有用力,这就变成了一种匀速的用力

假如把力量分为十份,他一起手就在用力,等挥拍到击球点时,他的力量已经用去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了。所以,他只剩一半的力量,不足以把球有效的打过去,因此回球旋转不强、力量不够,甚至调解都不好——因为它想发力,但是由于一直在用力,动作已经僵硬了。

所以,我还是强调击球的有效性,强调留出加速距离。尽管有难度,但这种技巧必须掌握:挥拍击球的前半程,你的肌肉仅保持适度的紧张,而把你的力量主要留给后半程,加力,包括加转摩擦,都是在后半程完成的。

( 這個在打球時肌肉僵硬及用力過猛經常可見, 就是揮拍落空, 或雷聲大雨點小, 看著很用力, 但實際擊到球時卻不大, 就是不夠放鬆, 在前面半段就已力氣用盡, 自然變強努之末;  好的發力是要像 " 鞭擊" 效應, 將所有力量, 中間無損耗的傳導至鞭頭的最前端, 也就是拍面... )



有张有弛
    实际打球的过程中,很多人全是手的还原,而没有重心的还原。

结果,身体的力量用不上,连续性也不好。就因为缺乏运动的一张一弛之道。\举个骑自行车的例子,北京自行车队是全国冠军,我去问他们的教练,“你们是不是不仅教蹬的那一下,还教放松的那一下?”他很高兴,“对,一松一紧,才能蹬得快。全紧着,一会儿肯定就累了

”为什么我谈重心比较多,因为我觉得不只是乒乓球,每项运动都有重心,每项运动都需要一张一弛。从生理学讲,如果肌肉一直是紧张的,那么整个传导系统、反应系统都是紧张的,肌肉活动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提高能力  发展技巧

  加强力量有两条途径:身体训练是提高能力,揉进技术联系则是发展技巧。

    原来只把力量看作防伤防病的手段,现在大家都感到了力量的重要性,很多人也在练习力量,包括国家队的一些女孩子,在技术训练结束后也主动补练力量。

甚至在联赛期间,队员们训练的时候练力量的也很多,特们说:“现在不练力量,打球就觉得发散,没有感觉。

”但怎么练才能让力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必须结合专项的动作要求,把基本素质的力量,转化成专项素质的力量,也就是真正能作用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力量。比如对于腿部力量的训练,原来都是练习负重蛙跳,我觉得效果很好。练习时,上、下肢的力量结合,全面发展,这样会更好。目前,乒乓球的力量训练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练习中,应该先易后难。比如先打下旋高球,再打上旋高球,然后打下旋低球再打上旋的连续进攻。慢慢地,节奏越来越快,循序渐进,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在练习中,尤其是女队员,打球不重视重心还原,下身不动,主要是上身动,结果她真正的支点不在胯上,而是在肩上,这样就根本发不出力。

所以,在训练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快,而是要追求“实”,每个球都要打“实”,在这个前提下,能多快就打多快,量力而行。

再者,不少人的步伐移动有问题,遇球先伸手。

正确的做法是,在击球的时候必须要用脚去找球,用重心去找球。此外,就是要“边走边转”地交换重心——

比如从反手扑正手位击球,

第一步,左脚向右脚跨一步,决定用力方向,调整重心;

第二步,右脚跨出来,一边走一边交换重心,腰腿都在转,落地的时候就出手。

最后,要提高步伐的效益,这是一种技巧,要注重碎步调整,学会预动。

像王励勤、马林,看起来没怎么移动,但是他们随时都能到位击球,就是因为他们随时都在碎步调整和预动。如果脚下调整不好,对力量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初学的时候,一定要打好力量基础,要多找发力的感觉。从速度的训练上,既要能由慢至快,要能由快到慢。动作的规范合理性对力量的影响也很大,只有在协调合理的前提下,才能够发出力。发力僵硬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发大力的时候,更容易僵硬,所以必须要学会放松,放松才能够更好的发力

  

合力与发力

    合力,也可以理解为借力中发力 ( 加乘效應 ) ,就是利用对方来球的前进力,合上我方的主动发力,两个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击球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合力是一种捷径,如果对方来球的力量是七成,你自己只要用四成到五成的力,回球的实际力量就相当于七成,这样击球的保险系数就很高。

    合理一定要找到合力点,但不是等球一跳起来就去击球。单纯从球的运动规律来说,击球点越早,来球的前进力越大,你就越容易借力。但如果在来球反弹的上升初期击球,这时候来球比网还低,击球难度太大,容易造成失误。

反之,如果合力过晚,再下降期击球,来球的前进力已经明显下降,这时力也无法合上。因此,在来球的最高点,或者最高前之前(上升晚期),来球的前进力既强,高度也合适,是最容易合力的。

能够找到准确的合力点,使乒乓球选手的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在合力时,要利用身体重心的交换去调节球的弧线。通常,如果回球下网多,是因为合力时间过早;反之,则是合力点过晚。

    广义的看,所有的球都包含合力。比如对方进攻,我方反拉、反冲,这是最好理解的,我可以比较容易的合力。

但在很多细小环节中,合力同样存在且重要。比如发球的时候,如果接触球的点太高,就会感觉发不出力,如果触球点太低,一旦自己发力较多又容易出台,关键也在于找准合力点。

又如接发球,除了老瓦可以凭借着自己优良的手感,靠自身的能力在下降期击球,其他人,包括马林,几乎都在上升期或者最高点击球。再者,扣杀半高球、高球,也都需要合力。所以说,合力就如同引拍、制动、重心交换、出手集中一样,是良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选手,更是必须追求的目标。

    千万不要片面地理解合力。在这里,我用“合力”这个词,而不用“借力中发力”,就是担心“借力中发力”可能引起大家的误解——以为在击球的时候以借力为主。

假如完全借来球之力,一味图快,就会像郭跃那样,借力太多,击球不够“实”。我个人主张,,每个球都要合力,都要借上对方的力,但绝不等于自己不发力。在目前的弧圈球时代,摩擦还是要多于撞击,很多人现在撞击太多,瑞然出手快,但是没有摩擦,后劲威胁不大。所以,在借力的同时一定要发力,摩擦要多于撞击。

力量与速度

    力量直接产生速度,他所带来的威胁,对方适应起来时有极限的。像旋转、节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调节和总结规律来适应,唯独力量是个列外。

力量不仅可以制造旋转,还可以很好的抵消旋转。合理的使用力量可以增强手感,提高击球的命中率。比如第一板进攻,我用九成的力量,就很容易失误了。

如果第二板我的力量能轻一点,在保证主动的前提下,我就既有命中率,又有威胁性。借助这样的力量调节,我的握拍手始终是放松的,局势始终是主动的。因此,严格来说,发展速度、发展力量,是提高乒乓球水平的终极主题。

    但在速度与力量的关系中,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通常说速度,只要是指用一种节奏感来体现。节奏快,意为接触球的时间早,但求在真正运行中未必很快。而力量不一样,只要力量大,球的运行速度就实实在在的快。

有些人只追求节奏快,击球时间很早,这样的击球没有重心,没有撞击,全是快抹,形式上看很快,但在接触球的瞬间,没有制动,没有手腕、手指的弹击,没有带动前臂的暴冲,因此球的实际速度并不快。

这种快节奏,也是平淡得快,不是突发性的快,因而快得比较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重心交换,通过借力中发力,这样快是“实”的快,比“虚”的快更快,威胁也大的多。为什么当年别人的反手都没有王涛快?我让王涛在练习中一下一下地打,每个球都要打“实”,每一板的力量和速度都比较好,这才是真得快。

力量与旋转

          如今弧圈球盛行,为了抑制弧圈球,很多人发球想发短,搓球想摆短。但如果摩擦球太薄,根本就没有往前的力量,下旋的强度也体现不出来。

比如发转不转球,只有包含了一个往前的力,这球才是更转的,纯摩擦则没有前进力,看着很转,其实下沉的力并不大。

当时带王涛、阎森,我都是让他们先加力,然后再“忍”,加力是第一位的,“忍”是第二位的。具体什么时候“忍”,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为了一味的短,一味的“忍”,而忽视了向前的力量。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发球和摆短中,这类误区普遍存在。

 

下面主要说说对生胶发力特点的理解。

个人倾向于将发力分为两大类型,即:

1.离球较近的发力(短促发力)。( 防守轉攻擊, 寸勁 )

2.离球较远的发力(挥拍发力)。

第一种所谓的近,是指这类动作发力加速阶段大概有个十公分左右就够了,也就是从引拍结束位置到触球点距离在十公分左右,接下来的就是顺势挥拍动作了。

第二种所谓的远,是指发力起点到触球点距离在一尺 ( 33.3333333... 公分 ) 距离甚至以上,充分挥拍形成惯性势能,主动迎球碰撞或摩擦。目前男子的先进技术都向动作舒展,势大力沉的方向走。用武术打个比方,前一种是“短打”,而后一种是“长拳”。

第一种离球较近的发力,一般都是近台技术。既包括快攻、快带、挑打、快拨、弹击、推挡等向前上方发力的进攻技术,也包括搓球、摆短、磕、撇等向前下发力的技术。其中尤以搓球、摆短两项技术发力时离球最近。

第二种离球较远的发力,则为主动进攻或主动相持技术,如弧圈、扣杀,需要挥动球拍产生足够的势能。

不同的人,不同的打法风格,其发力习惯会有显著不同。比如“女子技术男子化”这个提法,都是击球技术,何谓“男子化”?个人理解其实就是要变第一种离球较近发力占大多数的技术组合,为第二种离球较远发力占大多数的技术组合。

如果留心观察身边打球的人,也会发现有的人偏好第二种发力,动作幅度大,颇有势大力沉的味道;有的人则偏好第一种发力,动作略小,节奏快,打的是速度和衔接。



具体到生胶打法,由于打横板正反反生,对相关技术的体会就多一些。

一般而言,横板反手生胶的弹击、快拨、快挡、快磕,都属于前一种。特点是发力动作小,力量集中,出手较隐蔽,合力成分多一些,需要悉心借用来球的反弹力回击。这类发力动作个人认为发力加速阶段大概有个十公分左右就够了,也就是从引拍结束位置到触球点距离在十个公分左右,接下来的就是顺势挥拍动作了。

如果用TSP生胶,有些人说可以打出一些反胶的球来。所谓“反胶的球”,个人认为指的是离球较远的发力动作打出来的球,比如加速距离在一尺 ( 30 cm ) 左右的挥拍发力,这样会显著提高击球的杀伤力。如挥拍幅度较大的反手快撕、反手侧旋弧圈、反手扣杀等动作。

横板正反反生打法的主要瓶颈在于正反手技术的结合


生胶一面一般都要打球的上升期、高点期,主要采用第一种离球较近的短促发力技术。( 第一時間 )

反胶一面为了发力充分,一般会打球的高点期、下降前期,主要采用第二种离球较远的挥拍发力动作。( 第二時間 ) 

 

一方面是击球点的前后不同,一方面是发力距离的短长不同,使正反手结合比较困难。一般而言,该类打法很难把正反和反生两面的特点都打出来,有的依靠反手开路,正手动作不舒展,杀伤力相对较弱;有的则偏重正手发力,反手主要用于过渡。因此横板正反反生打法的球友对不同型号生胶的“下沉”“飘”“怪异”特别重视,也有的球友出于提高打法威力、降低两面结合难度的考虑弃生从长、弃生从反或是弃生从正。

目前国手级别的正反反生打法,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姜华君(国家队出去的,称之为国手应不为过)相对稍弱的正手,应该是由于照顾反手面站位比较靠前,正手动作长期不够舒展造成的。

比如唐鹏高频率的搏杀和较高的失误率,除了男子打法对抗性、压迫性较强的因素之外,还应该归结于站位不稳、两面的击球时间都相对不固定所造成的主动失误较多


个人观点:横板正反反生打法应分为两类,一类近台,一类中近台,其区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技术组合。


近台技术组合

一般两脚站位相对较平。反手完全采用离球较近的短促发力,生胶球友对此应当轻车熟路,我也不赘言。正手则放弃王大力般“大刀阔斧”的幻想,对半出台球,可以学波尔拉一板轻巧的高吊小弧圈

对相持球,可以学王涛、马林的近台反拉、反带,也可以苦练邓亚萍式的快拉快扣,相持球两面都尽量打高点跟快点,尽量少退台;对不出台球,则悉心体会离球较近发力的技巧,将搓、摆、挑打结合起来。该打法技巧性强,借力中发力比例较高,最佳范本当是国手中的王涛、陈静、耿丽娟、邓亚萍,依次排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耿丽娟,正手拉扣基本都是第一种短促发力模式,特别值得力量稍差的球友借鉴。邓亚萍的正手短促发力更明显,更有威力,只是反手由于长胶原因,借力成分比较多,较多使用挡、磕、抹等技术,以飘、怪为主。

如果仔细观察陈静的打法,一旦打起相持,其反手也是快撕、快压组合,并不是纯粹的撞击发力。但是陈静个子高且反手触球点往往离身体比较远(手臂伸的直),能比较显著的体现正手打下降前期,反手打上升期的技术特点。陈静的打法,很值得身高臂长,且习惯反手发力时伸的较前的球友借鉴。



中近台技术组合:该组合主动发力比例较高,突出正手“势大力沉”的弧圈威力。站位要比前一种稍远一点,身体应侧一点,前后脚站位比较明显,便于主动拉冲下降前期的来球。

反手则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种是唐鹏、姜华君所采取的主动进攻时“先撕后弹”的反手组合,反手上手时先快拉一板,形成相持后再利用生胶压迫对手,而且快撕也属于短促发力的快撕,比反胶出球会“贼”一些。

顺带说句为唐鹏“正名”的题外话。唐鹏由于站位稍后,反手的“积极防御”难以体现,在这方面王涛在直播点评直接中称之为“生胶这种打法不能退台的死也给我死在前面,我堵也堵死你,要打这种精神。

”而且指出“这种打法一退台,完全是对拉,形成对拉,人家拉你反手位,反手生胶没法打。这种技术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个人观点,唐鹏既然打了这么多年球,而且打到高水平,自然有其道理。所以这种在中近台使用生胶的打法是完全可行的,前提是使用摩擦性能较好的生胶,如TSP的spectol或是暴龙。

中近台第二种反手使用方式则是持拍手同侧脚频繁上步。印象中反手比较强的欧洲女将鲍罗斯似乎就是这种打法,反手球则上一步,正手球则退一步,有利于抢到合理的击球时机,也有利于加强反手力量。

如果没看过鲍罗斯的球也不要紧,金泽洙老前辈的球都看过吧。那么俺就提个问题,老金前辈正手弧圈和反手推挡怎么结合的?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吧。王涛特别能“克”老金、“克”刘南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抓住其站位倒不过来时发力不充分的弱点。

再补充一下:反手生胶由于经常离球较近发力,对球拍其实是有特殊要求的。球拍最好“头沉”,稍重一点,重量平衡点偏拍头一点,“头沉”的板子对短促发力有显著的速度加成效果,这也是生胶球友们在讨论板子时公认“厚七夹”适合打生胶的原因。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的七夹板反手软,生胶速度出不来,则很可能会是重心问题所致。也有用五夹板打生胶的,不过更要设法减轻拍柄重量或是加重拍头。比如磨细拍尾、修窄拍肩,或是拍头加上几颗图钉(瞎猜的,哪位试过的分享下经验),要不就将反胶套胶贴的稍靠前一些。我个人认为带WEB技术或是透空柄、碳管柄技术调节重心的板子相对更适合生胶打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桌球小子 ~^^~ 的頭像
    桌球小子 ~^^~

    桌球教學, 桌球教練技研所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