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昨天下午的男团半决赛,作为韩国第三单打的削球手朱世赫,丢掉了韩国队唯一的一分。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魔术师”张燮林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笑面虎”陈新华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不老松”丁松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欧洲像索罗琴萨卡这样打削球的选手还不少,可是无论是她,还是她所在的乌克兰队,都在世界乒坛毫无名气。

细说削球手的削中乾坤当今难觅高手未来究竟在何方
 

李倩从中国来到了欧洲,她的削球也还未打入一流选手的行列。

 

  富有观赏性,缺乏生命力——一度风靡世界的削球技术面临这样的尴尬。广州世乒赛期间,记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欧洲球手至今仍掌握这项已被中国队“遗忘”的打法。只是他们在所代表的队伍中,绝大多数都不是主力选手,而他们所属的球队也大多不是主流球队。曾经风靡一时的削球打法,将走向何方?

  ▲中国削球手三代代表人物张燮林、陈新华、丁松,他们尽管在单打中没有太好的成绩,但是在团体赛中给中国队排兵布阵的运筹帷幄上,带来极大的回旋余地。

  前世:曾领风骚

  作为一项富有悠久历史的打法,削球在上世纪50年代前,一直是绝大多数欧洲高手掌握的技术。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削球打法占据着乒坛的主导地位。在此后的十年间,这项技术发展为以削为主、逼角反攻的打法。匈牙利名将别尔切克是那个年代的“削球大师”。“别尔切克的球非常转,对付他的削球,要用起重机才能勉强拉起来。”中国球员曾这样形容他的技术。匈牙利的西多、德国的绍勒尔也都是那个年代欧洲出类拔萃的削球高手。

  随着弧圈球在欧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中国乒乓球开始尝试将“转与不转”原理用于削球,而两面反胶的王志良让“转与不转”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赛中大放异彩。他的双打搭档张燮林,也在压低弧线稳削的前提下,借助长胶的性能配合少许反攻,屡屡令对手方寸大乱。中国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见雏形。到梁戈亮参加世界比赛时,他在转不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倒板技术,令横板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

  限制胶皮颜色之前中国最后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陆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长胶反手反胶的著名削球手,可谓独具一格。其后的陈新华、王浩等,也继承了前人积极主动的特点,同时凭借身高优势进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范围。丁松的出现无疑标志着中国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前三板的威胁大增,更首开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丁松沉寂后,由于削球在发展上的停滞不前,这项技术并没有在中国引起太大的重视。2003年,韩国选手朱世赫在世乒赛上异军突起,削球的反攻技术被人们所重视。

  尽管如此,相比于不断发展的横板两面攻和直板快攻、直板横打,削球在比赛中起到的致命功效越来越小。特别是乒乓球计分从21分制改为节奏更快的11分制后,削球更难以完成快速截杀的重任。

 

 

今生:难觅高手

 

  21岁的李倩是波兰队队员,来自我国的河北省队。在体校教练的建议下,她从小练习削球。由于有削球技术的运动员在国内很难发展,她五年前去了其父亲认为“打法比较讲究百花齐放”的欧洲,在波兰一个数一数二的乒超俱乐部打球。

此次李倩所代表的波兰队在世乒赛一级队的24支队中仅列第19位,而李倩在参赛队员中仅列三、四号位置。“练削球比一般运动员辛苦,既要练防守又要练进攻,而且必须有非常稳健的心态,但我是一个急性子!”她说。不过,她表示自己很喜欢削球,“因为它很有观赏性,经常能愉悦观众。现在的打法尽管被很多人接受,但回合太少了,观众,特别是欧洲观众并不喜欢!”李倩的父亲接过她的话题。

 

  当今出色运动员鲜有削球选手,在中国队中最为明显。目前国内最著名的削球手,男的有侯英超,女的有范瑛。“他们现在只能在队里当当陪练,模仿国外运动员,偶尔有些不太重要的公开赛,他们才有机会去。”《乒乓世界》首席记者宋斐说。他认为,这项技术走向没落,与其他技术的冲击以及自身发展的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削球元老则指出,不少人认为削球打法是被动的,而且削球手的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较大,所以不愿培养这种打法的运动员。

 

  “没有谁比老瓦更会打削球,他的摆短、线路变化和节奏对削球手来说都是致命的,我虽然只和他打过一次,但印象很深。”曾经有人这样评价瓦尔德内尔。

但众所周知,中国队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专克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素有“笑面虎”之称的削球手陈新华。目前正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削球手的他认为,尽管进攻是削球的突破口,但是削球不应过分地追求进攻,而放弃自己防守的本色。他认为,削球的攻守分量应该为四六开。

 

  昨天下午,韩国队第三位出场的朱世赫在领先的情况下,被日本队的韩阳逆转。记者观察到,这盘回合较多的比赛赢得了全场观众持续的喝彩声。“看来,削球除了讲究稳,还要多变化,多改良……”在看了朱世赫输球后,《乒乓世界》首席记者宋斐说。

 

  无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乒乓球的百花园中,削球打法这些年来一直被视做一朵奇葩,在这项运动商业化和功利化的今天,削球手已难觅一席生存之地了。

 

  大家对削球的感情,一方面缘于观赏性。早些年的削球手,功底深厚,一个劲地削,直至把对手削到失误为止。这样比赛回合多,削球手又全台跑动,煞是好看。至于后来进化到丁松那般半攻半削,看得也让人拍手称赞。

 

  另一方面缘于它在中国乒乓球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中国队在世乒赛上排兵布阵的几段佳话,均与削球手有关,比如陈新华、丁松等。

 

  不能说削球技术这些年来没发展,只能说是攻球技术变化更快。如今的中国男乒,主力们都可做到全台无进攻死角,而且进攻手段多样化。在这种攻球技术革命性的变革面前,要想靠防守去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削球手,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进攻技术,可是在攻守之间的这个平衡把握上,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遥想1995年中国男乒打翻身仗时,丁松起了多大的作用。自那以后,中国乒乓球就开始领技术发展之潮流,先是中国队主力阵容中没了削球选手,接着是连个高水准的削球手都没了。中国乒乓球界对于削球没落不是没察觉到,但是培养削球手周期长,效果又不明显,于是大家就无奈地看着削球“沦落”。

 

  上一次削球让我们兴奋还是五年前,那届巴黎的世乒赛上,韩国削球手朱世赫一气削到决赛,包括削倒了马琳,遗憾的是他在决赛中输给了施拉格。昨天下午再见到出现在世乒赛上的朱世赫,仅仅是作为韩国队第三单打,输给了日本队排阵中为了避开他的韩阳。

 

  真是岁月流逝,敢问削球的未来在何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桌球小子 ~^^~ 的頭像
    桌球小子 ~^^~

    桌球教學, 桌球教練技研所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