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騎不負責任之器材評測:狂飆3-50]
.
測試底板:Butterfly 張繼科 Super ZLC
正手膠皮:狂飆3-50(35~37度,黑)
反手膠皮:Butterfly Tenergy 80-FX
測試時間:約6小時練習+比賽
.
要講到新一代的狂飆3-50之前,不得不先提到一下老祖宗狂飆3與天極3...原版的狂飆3的顆粒設計短且排列密集,而天極3的顆粒設計較細長且排列略微寬鬆,也因此造就了這兩張皮相對應的打法:狂飆3主要以發力打磨結合的手法打出高質量的前衝弧圈球,而天極3較為咬球的手感(與狂飆3相比)可以讓中小力量弧圈球的表現上更為穩定,較為透板的手感也是部分球友喜愛的原因之一。
.
原版的狂飆3海綿硬度約在39~42之間,基本上是絕對的正手膠皮,若發力充分的球友駕馭狂飆3應該不是問題,但是並非人人都具備專業選手的發力條件,若在發力不充分的情況下,狂飆3打出的球僅有撞擊速度而旋轉偏弱,因為大部份皆為靜摩擦而沒有打出動摩擦的旋轉威力,所以球質可能反而沒有打日德皮來得有威力(日德皮的大部分主要訴求還是以動摩擦力為主)...而相同硬度的天極3由於顆粒設計的關係,中小力量拉球的穩定度跟控制會略好於狂飆3,弧線的製造也較佳,因為對發力的要求相對狂飆3較小,所以連續性也提高了...
.
那對於一般球友而言,天極3不就是完勝狂飆3了嗎?其實未必...雖然狂飆3要製造動摩擦的要求比天極3高,但是反過來要說到靜摩擦,狂飆3的靜摩擦力無人能出其右......那~我們什麼時候會需要靜摩擦呢?答案就是發球與台內球的環節。發球與台內球對於動摩擦的要求是相對小很多的,一張皮的動摩擦好,代表一樣的力量下吃球比較深,比較深的結果就是在處理小球的過程中可能不夠細膩,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冒高,飛行路線較長...所以狂飆3在發球線路的控制,旋轉的製造,台內球的技術上(擺短,切轉,挑打,快撕快帶等),是相當優異的。所以如果注重連續進攻與控制的球友可以選擇天極3,而注重發球搶攻與小球纏鬥的球友,會更適合使用狂飆3來當作正手膠皮。
.
前面說了亂七八糟一大堆,現在終於要講到主角了...如果感覺狂飆3略硬不太透板,想要有狂飆3面膠的靜摩擦力+較透板容易咬球的手感,除了一般的灌膠或是買NEO版的狂飆外,現在有了新的選擇:[狂飆3-50]。這張搭配編號50號的蛋糕海綿,硬度在35~37度之間,更容易透板和咬球的手感,配上狂飆3原本的粘性面膠,給了狂飆3一個新的詮釋:旋轉強,摩擦好,力量大,控制佳+“手感柔和不死硬”。
.
“手感柔和不死硬” 這形容詞以前基本上是不會拿來形容狂飆3的,直到這次我打了狂飆3-50,可以很感動的說~我終於打得動狂飆3了! QQ...狂飆3-50保留了狂飆3的旋轉製造與弧線控制,以及拉球二跳賊的經典特性,搭配動摩擦較佳的蛋糕海綿,彈性跟速度也比不灌膠的原版狂飆天極快了一些,整體的威脅性與實戰性提升了不少~
.
所以這張是神皮嗎!? XD ~~不~狂飆3-50相較於原版的狂飆3,仍有一些比較不足的地方,剛剛有提到,狂飆3-50的蛋糕海綿動摩擦較好,所以也代表了台內球(個人感受尤其是挑打的環節),狂飆3-50的挑打路線較長,挑打的力量傳遞較原版狂飆3略慢,原版狂飆3的力量傳遞更為清晰直接,挑打也更為利落。另外,換成蛋糕海綿後的狂飆,對於底板的支撐力要求會高一些,搭配較軟的底板可能會有發肉的手感,需特別注意。
.
最後補充一點,原本已經打狂飆3的球友,如果想換狂飆3-50的話,建議搭配較硬彈,支撐力比較好的底板。如果是想嘗試陸皮但是擔心狂飆過硬的球友,狂飆3-50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下附上一些簡單比較:
.
旋轉製造:狂飆3 > 狂飆3-50 > 天極3
落點控制:狂飆3-50 > 天極3 > 狂飆3
撞擊速度:狂飆3-50 > 狂飆3 > 天極3
台內技術:狂飆3 > 狂飆3-50 > 天極3
連續進攻:天極3 > 狂飆3-50 > 狂飆3
整體硬度:狂飆3 > 狂飆3-50 > 天極3
咬球手感:狂飆3-50 > 天極3 > 狂飆3
.
-- 以上評論皆為個人感受,期待大家的分享與建議,謝謝!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