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此篇的理論, 說明中國常用的 " 打摩" 說法, 就非常清楚.
為何說 "打 摩" , 不說 " 摩 打 " 呢? 當然就是先打再摩.
我常用的是 " 撞摩比 " , 也是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 因為一般球友更難理解擊球瞬間的撞摩變化和時間的關係. 所以我用簡單的 "撞擊" 和 " 摩擦" 的比例, 也就是打這顆球時的 "撞擊" 和 " 摩擦" 的比例,
攻球時的撞摩比可能到 7:3 , 弧圈可能是 5:5, 加轉弧圈 ( 拉下旋 ) 可能是 3:7 ... 等.
首先解釋一下什么是起下旋, 就是在拍面保持前傾的情況下, 將一低于網頂的下旋來球弄過網, 拍面不前傾的話就不叫(拉)起下旋而應該叫托下旋.
要將一個低于網頂的乒乓球球弄過網, 至少要有一個向上又通過球心的力, 大家都知道,當我們摩擦乒乓球的時候, 摩擦力的方向和乒乓球成正切, 這個正切方向的力沒有通過球心,充其量只能為乒乓球制造旋轉, 另外一個力量是球拍打向乒乓球的力量, 這個力是垂直于拍面通過球心的, 如果拍面是前傾的話, 通過球心的力只有一個, 而且是向下的, 只會將乒乓球打下網.
事實上, 我們確實可以在拍面保持前傾的情狀況下, 將一低于網頂的下旋來球弄過網, 原因是, 當乒乓球大力壓向膠皮時, 膠皮凹了下去, 形成一個坑, 如果這時沿拍面的方向發力,坑底的力是正切的, 但坑邊的力卻不是正切的, 坑邊就能產生一個通過球心而又是向上的力,于是乒乓球被坑邊托向上過網, 原理跟藤原拓海利用溝渠邊轉急彎一樣, 靠的是坑邊的阻力,坑越深, 橫向的拉扯力越大, 這也是為什么弧圈高手不用薄海棉, 因為薄海棉制造不了深坑.
拉下旋, 拉球高手一直很強調迎前, 除了因為下旋球不太往前走外, 也為了加強制造深坑,菜鳥之所以起下旋困難, 就是因為不太了解坑邊的作用, 摩得太薄, 用盡所有力量向上摩, 卻不留下一些力去制造坑, 于是起下旋就很困難.
摩擦力的作用在那里? 坑邊雖然可以將球向上托, 卻不能制造弧線, 在乒乓球快要脫離膠皮前, 坑的作用漸漸減少, 膠面摩擦的作用漸漸增加, 旋轉也就漸漸增強, 在球脫離膠皮前,你得努力摩擦, 制造旋轉, 制造弧線, 球才能過網后上台.
灌膠的作用, 就是加強坑邊的強度, 就能加強坑托向上的力量, 你拉的時候就可以省力一些, 現在雖然已經進入無機時代, 但內能海棉的發展也離不開這個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