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凱旋
原載:乒乓世界

今天說到現代乒乓球進攻技術裡最主流的一項——弧圈球。還是先讓我們來點老生常談:自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之後,到今天,它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進攻技術——即使對削球選手也不例外,但正膠選手除外。

弧圈球有旋轉,製造弧線更好,磨擦更多些,出手更穩定些,速度也不是很慢,比較好的兼顧了威脅和命中率,而且近台、中近台、遠台都能用,所以比正手攻球(快攻)的使用範圍廣泛得多。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總是談速度變化、節奏變化,弧圈球恰恰在這方面比快攻強得多,你可以早點拉、晚點拉、快點拉、慢點拉,甚至拉點假弧圈……只要技術水平夠,想怎麼拉就怎麼拉,節奏變化更為豐富。

在高水平的競技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承認弧圈球比純粹的正手快攻穩定性更好。對業餘選手來說,相對而言也是比較容易練、容易見效的。但有一點說在前面,希望大家練習的同時一,在不用的側重點上根據個人特點有所發揮,這樣拉出來的弧圈球就有點味道了,而不是一味地猛衝,也不是只在下降點跟對手亂兜一氣。

1、撞擊+磨擦>磨擦

現代正手弧圈不同於二三十年前的弧圈了,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矛盾,就是我們上期談到的「撞擊」問題,今天的乒乓球對抗中,大量出現的是一般上旋球,比如你拉過去,對方平擋、平推過來的球,拉這種球,講究「打摩結合」,甚至先撞擊後摩擦。

所以,作為一個業餘選手,如果你稍微有點條件——有半年、一年的時間熟悉球性,掌握拍形,稍微有點撞擊的感覺,快攻可以在身前擊球了,可以在最高點打到球了,動作結構有了,身體交換中心會了——就可以練弧圈球了。

筆者的思路或許有點老套——碰上感覺好的小孩,筆者甚至讓他練完快攻後,先(直接攻)打一段時間下旋來球,然後再練弧圈球,這樣拉出的弧圈威脅會更大。

當然,一般業餘選手未必會用的上,因為練起來難度相當大,舉這個個例子的意思,是想說明撞擊會為你的弧圈潛力做很好的鋪墊。

2、多球>單球

現在的中青年朋友練球,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球友圈子。藉著這種氛圍,最好能互相給對方發發多球,這對所有練球的夥伴都有好處。剛上手的時候練點多球,讓你的技術更易於掌握,因為再高水平的單球聯繫也及不上多球高頻率的單一重複。

你可以自己做個多球架子,至少跟檯面等高,幾乎不用彎腰就能抓到球。筆者見到有的人站在底線用多球給別人發正手長球,難度太大,不好控制。其實,球盆就頂在網架旁邊,手離球網就這麼點距離,貼著球檯站,多好控制啊。

如果你能和同伴互相能打多球,你們技術提高的基石就非常堅固了,這樣練一小時比你以前練三、四個小時都管用,因為業餘選手經常是打一小時球,四十分鐘在撿球。之所以這樣強烈的推薦多球,筆者絕不是完全照搬正規軍,只是希望大家在單位時間裡更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業餘選手練弧圈,第一步最好是拉下旋球。如果有人發多球最好,為了緩衝效果更好,陪練方可以先在自己檯面上彈一下,再發過來。有點下旋,控制好長短、力道,你就能練。

假如不會發多球,只能是陪練方搓球——不能搓的太賊,不能捅著搓,否則你沒法拉。搓出的球最好是出台不多,有點緩衝,略帶下旋。

也不用搓得太長,否則主練方要退出去拉,這就牽涉到基本站位的問題。如果你練過正手快攻,站位合理,練弧圈的站位稍微往後一點點,二三十公分左右,具體視身高而定。拉下旋球的重心比打正手快攻要低,所以你勢必要站得離台稍遠一點,兩腿稍分開一點,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3、盯球>看球

在練習初期,有一點是教科書裡很少談到,但筆者認為非常重要的。其實這點以前的文章裡也提過,但沒有刻意強調,這裡覺得有責任向業餘朋友做個提示 ——要盯球。

可以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業餘愛好者不會「盯球」。盯球的概念是什麼?無論陪練方是給你單球搓,還是用多球發,你一定要把眼睛的注意力放在對方球拍觸球的那一剎那。因為你引拍的快慢、動作的大小與對方的球是直接相關的。

我見過很多的愛好者,一到拉弧圈,就摩拳擦掌要掄了,「可逮著機會了,我得暴一傢伙。」教科書會告訴你轉腰、引拍、沉肩,這都是正確的,但首先別忘了一點,要盯球,這樣練你才會覺得事半功倍。

4、慢引拍>快引拍

盯住球了,接下來是「擺手」問題,或者說引拍。你要判斷來球的長短、速度,還要下意識地預估這個球跳到最高點會在哪兒、會有多高。所以,你要盯球,然後決定引拍的速度和幅度。為什麼我要求搓球的人一定要慢、要有緩衝?因為主練方剛開始有點像上手練常規搓球似的,要慢引拍。

其實無論弧圈、快攻還是搓球,除非是近台對攻球速非常快,或者打回頭的球,通常擊球時,引拍的速度都會慢於往前揮動的那一下,否則你的動作協調不了,一定是僵的。

只不過快攻時,由於整個節奏快,動作外觀上看起來這個「引」和「揮」的節奏差異不是那麼明顯,大家容易忽略。

而到了練弧圈球時,這點是不能忽視的,引拍要慢,慢到合上來球的節奏,你的擊球節奏就對了。不少人教了很長時間球在跟學生講節奏問題,筆者現在是一開始就講節奏。因為業餘選手很多是十幾甚至二十幾歲才開始練球,在文字上的理解力遠遠高於幾歲的孩子,你肯定沒有孩子的「童子功」,但你對自己肌肉的控制能力肯定要好於小孩子。所以筆者認為,先慢下來,反而是件好事。

等你練到動作合理了,會交換重心了,再快起來,那是真快,而且會感覺快的非常舒服。假如一上來就只求快,不是建立在客觀條件下的快,那是盲目的快,練到最後,你只能跟一個人練球了。

為什麼?因為你倆打熟了。業餘愛好者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這個人可能在某高校是非常好的選手,你在業餘段位上可能跟他差兩段、三段,但是你倆天天一起打球,一起練的時候,人家看著水平是一樣的,但你找個水平和他差不多的陌生對手打,你會輸的一塌糊塗。

這就是乒乓球的特點:你跟同一個人練的時候,把許多的問題都掩蓋了。比如這人發球非常好,十個人裡九個人吃,但到你這裡就不吃了。為什麼?你都接半年了,還吃嗎?閉著眼睛都知道球到哪裡去。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求大家像王勵勤那樣練「萬人敵」,但是得合理。慢引拍,就是合理的第一步。

5、腰髖>肩膀

業餘選手拉弧圈,最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是:第一,過於追求旋轉;第二,稍微會拉了,就要暴它一板;第三,由於意識超前,盯球不夠,動作結構對不上來球,擊球不是太早就是太晚——太晚,來球頂住了發不出力,太早,動作做完了,沒使上勁,掄了半天動作都結束了,掄出一百斤來到尾聲就剩二十多斤你碰上球了,沒用。這時候,你就要注意重心的運用。

重心怎麼用?理論上我們見過的很多了,這兒講點感覺的東西。你根據來球往右後下方擺手的時候,那種感覺是,當你的球拍即將引到最好的位置(即準備迎前拉球的位置)那一剎那,你身體重心的幾乎百分之八九十全要放在右腳上,用膝蓋的蹬腿,關節的轉動,把力量傳到手上去。

剛一開始,你甚至可以不用力,只是把動作做到一氣呵成,就是個好動作。成年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練三分鐘能拉到球了,第四分鐘就開始發力,結果一定是在用肩發力,那樣打上一年半載,動作改都沒法改了,因為你發力的力點已定在肩膀上。

為什麼筆者提倡陪練方搓的球要緩衝一點,就是要讓大家能交換重心,先解決放鬆的問題。至於下一步球能拉多轉、多快,那是個人能力問題,強求不得。如果沒解決好重心交換和引拍的速度問題,你最後只能跟一個人打球。

6、從後向前>從下往上

現代弧圈球和二三十年前的弧圈相比,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從後向前的感覺比以前要多,手臂不要沉得太低,拉球不要純粹做上下運動,不要過於強調拉旋轉強烈的弧圈。沉肩、放鬆還是需要的,但不要沉的太低。

拍形比老式的弧圈動作要亮開一點,這樣容易給球一定的撞擊,打出去的球速度快、威脅大,不像以前那種壓著拍形、摩擦太薄的球,干轉。

7、大臂跟出>大臂發力

擺手的時候,剛一開始可以說是半借力、半發力的狀態,用上自己三、四成的力就夠,主要是體會全身一起用力,蹬腿、轉腰、揮臂——其實是揮前臂,大臂只是跟著運動,千萬不要用大臂發力,因為我們現在說的是近台技術,練得是下旋球,對方發過來的多球也好,搓過來的單球也罷,完全還屬於近台的範疇。筆者最不希望業餘愛好者用大臂在近台掄,到最後肩都掄傷了,過去的球還既不沖也不轉。

乒乓球是項很巧的運動,不是說你肌肉多麼發達球就能有多高的質量。小孩子臥推就四十斤,可能打出來的球比臥推一百六十斤的人速度還快、力量還大,因為它需要的是一種合理的爆發力——我就25斤的勁,但我在最好的時間很放鬆的打在球上了,你那200斤有什麼用?全沒使上,全讓肩給頂死了。只不過大臂要跟,不能夾著,否則一看就是僵的,也談不上動作合理。


8、下降前期>最高點

很多教科書上一說到弧圈球的擊球時間,追求的都最高點,即使拉下旋球也要拉最高點,甚至在專業訓練中,練習一段時間後,有條件還會讓小孩子衝下旋。但對業餘愛好者,我們還是來點實用的:你可以拉最高點,但你也應該花相當時間練習下降前期拉一板轉的弧圈。

業餘比賽,往往更強調球的到台率要高。不像專業高手,我們會說這板球拉的軟了,對方「砰」一板給你反剃,或者反拉回來了,業餘不大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即使你上手拉球的質量不高,對方多半也是處於防守態勢。

所以,你可以練板下降前期的拉球,你也不用過於退後,當然更不用等球落到幾乎檯面以下再去「撈」著拉,稍微有點回落就好。

這樣,第一,對你以後比賽也有好處。由於訓練不夠系統,業餘選手還原的速度和重心交換的速度不是很快,步法也不是太好,所以練這板稍微有點回落的拉球,對你會很有幫助。位置不夠?步法過不去?時間來不及?這板拉球都有很大幫助。

誰都知道拉最高點好,甚至8、9歲的孩子天分高,筆者敢讓他練上升後期拉球,但業餘選手20出頭才開始打球,一年以後讓他練拉上升後期?除非他極有天分,否則純粹是誤人子弟。

9、手腕外展>內收

前面筆者強調的是擊球時間,至於擊球位置,當然是在身前,觸球的部位,在來球中間或偏上一點。筆者希望,業餘選手掌握了拉弧圈球的基本動作以後,要加強發力之前,須注意一個問題:無論直、橫板,引拍快要引到往前揮的時候,手腕要有一點外展的動作。這一點,只有你拉得慢的時候才能練。即使在專業訓練中,我們也不能用上旋球給孩子練這個技巧。注意,不是甩動的外展,而是在你引拍的過程中,手腕漸進式地打開到相應的角度上。不要過早練習這項技術,否則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引拍、揮動都比較熟練了,節奏比較穩定了,擊球部位比較穩定了……再練這一下。近台這樣出去的球,也是中國選手的看家本領。你看國手的動作,看上去非常統一,哪個是甩著手腕去拉的?但你要是看他們的訓練課,教練就告訴他了,你要把力量傳到拍頭上。怎麼傳?一定是靠手腕和手指。橫板靠的是手腕和食指。直板靠什麼?食指放鬆,拇指和中指輔助,中指往前頂多少、往上摩擦多少,這裡面很有講究,根據來球的不同,或者根據你想拉出不同的球而定。想更多往前衝?那麼頂的成分多,往上的成分少,但一定是個融向前向上一體的綜合動作,除非是近網高球。至於向上多少、向前多少,沒法術語量化,靠大家自己在練習實踐中摸索。

要想找到這種感覺,第一你要循序漸進,第二一定是慢引拍練出來的。每一次的動作,希望大家都百分之百地去完成,再拉下一板。你的動作必須有個完整過程,還原要充分,拉出去也要充分。不能第一個球擺動百分之百、揮動百分之八十,為了下板更快,擺動百分之八十,揮動百分之六十……三個球之後,出球的質量可想而知,比賽再一緊張,再一打折扣……為什麼業餘選手擊球質量不行?原因就在此,剛一上手慢節奏練的時候,動作完成得不充分,所以質量不夠。這裡也有內在感覺的問題,只有引拍和揮拍都是百分之百,才能體會到連續感。很多人為了追求擺速,忽略了動作的完整性。所以,陪練方的喂球也很關鍵,比你能掌握的速度快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足矣,不能推著你走,不能趕你。

10、正正手>側身位

開始練弧圈球,陪練方最好給你正正手的下旋球,而且你一定要先拉斜線。一方面,這條線容易上手,另外,這條斜線最易於你體會重心交換。不像側身那條線,不僅是撇著拉的,而且重心全擱右腳還不靈,左腳還必須撐一下。換句話說,側身拉沒法提供徹底重心交換的感覺,所以還是先練正正手。

如果對方發的多球穩定了,你可以再要求,發過來的下旋球要剛出台,這時候你可以練一板拉加轉,往上多摩擦一點,弧線稍微高一點,穩定一點。然後,可以讓對方發不太轉的球,比之前的球稍高一點、長一點,這時候你練前衝。一定要有對方的手段做保證,你才能練出你所要的球。假如對方發出的球離底線半尺不到,又高又不轉,你也沒法練。反之,如果剛出台,比較低,即便是不轉,你都能練習拉加轉。業餘選手普遍的心態,都希望你給我擋,我暴沖側身這條斜線,半鐘頭都不覺得累。沒用,至少效果並不太好,太盲目。我們還是提倡,練習要有目的,有有的放矢。

甚至可以過渡到對搓,慢搓,搓兩板,對方變一板到你正手,你拉斜線。以後,可以再變到側身斜線。這板(側身)斜線,你手腕外展的感覺要多一點,引拍時重心完全交換到右腳的感覺不如在正正手強烈,左腳有撐著點,而且往前的感覺要多於正正手斜線。練完側身斜線,你甚至可以用多球練這板側身直線。站位要平一點,不能前後差太多,否則不容易拉出有質量的直線,而且容易身後擊球。如果還有條件,可以再練正正手直線,純粹屬於手腕要打開的動作,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手段——以正正手直線的練習為手段。但一定要晚練,一定要先有斜線再練,一定要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

正手斜線、正手直線、側身斜線、側身直線,這四條線,筆者的理解,難度比較大的是正正手這板直線,因為身體限制住了,對拍形的控制要求比較高。但即使你只會拉兩條斜線,一樣能打,只要質量夠,不用練那麼雜,少而精就行。

11、連接>發力

通過前面的練習,你的同伴可能也回發多球了,可以再給你發些普通上旋球,稍微有點摩擦就行,不要加轉,弧線別太高。這時你注意兩點:第一,在近台幾乎不要拉下降期,全在最高點觸球,因為這是上旋球;第二,更強烈地體會先撞一下再摩擦的感覺,揮拍的方向是往左前方多,不要過於強調往上。而且,你身體的重心和引拍的位置,比拉下旋球時都要高。高多少?無法量化,需要你自己摸索。接觸球體的中部或偏上一點,千萬不能打到中心偏下,否則就成捲過去的球了,可以說不稱其為弧圈了。

有了兩條斜線做基礎,你就可以步入對練的階段了,搓、推、拉,這就開始牽扯到步法問題,所以,起初一定要慢。甚至,你可以就練一板,推、推,慢慢推,合適了側身拉一板。回不來?拿住球,再來,當然,最理想的是有人喂多球。比如三個球一組,同伴站在近網位置,發斜線球,兩板下旋,你搓,都搓斜線,第三板他還給你斜線,你側身拉一板,然後又是兩板搓,一板拉……或者兩個一組也行,但你可能會覺得準備不充分。如果三個一組來不及,你也可以四個球一組,搓三板拉一板,沒有硬性規定,只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你甚至可以跟同伴商量,一直給下旋球,什麼時候你感覺可以了,拉一板,再搓。然後轉成普通上旋球,推或快撥時不要發力,只要意識到了、動作有了就行,主要是為了練連接,兩板不行撥三板,然後側身,「嚓」一板拉球。前面說的引拍、重心交換都要有,在這個基礎上再提高速度,再經過比賽實踐,你就會覺得,哎,這球打得有點意思了。看著慢,但效果是實在的。

12、變化>加轉

專業訓練中有「高低手」的說法。以多球練習為例,兩個球一組,第一板你可以拉點加轉,「嚓」地拉起來,這時你還原,重心和擺手的位置都要比剛才的那板加轉弧圈高,因為再過來的球肯定是上旋,所以,陪練方喂球就要模仿直板推擋或橫板快撥過來的球。筆者建議,為了加深對於拉下旋來球和上旋來球不同「高低手」的體會,業餘選手不妨這樣練:第一板不沖,拉高一點,拉轉一點,拉慢一點;第二板撞擊多一點,摩擦少一點,快一點,動作往前多一點,充分體會快慢節奏和「高低手「的不同。不怕慢,就怕斷。練的不是第一板球拉多麼轉,而是連接的變化。

節奏太重要了,所以筆者希望大家不要把節奏看成太神秘的東西,而要及早建立這項意識。老瓦為什麼好?絕對速度他不是最快的,但他慢的時候你慢不過他,他快的時候你又趕不上他,他的節奏拿捏得特別好,總讓你找不到點。

13、腰控>手臂

正手弧圈的範疇裡還有幾項技術,我們業餘選手都是看過甚至自己嘗試過的,比如反帶、反衝、中遠台對拉。先說反帶,從相持轉進攻時,一般人也不大容易反衝,所以最實用的還是反帶。反帶時要注意:第一,不能後拉手,要以腰帶手臂,感覺上,是用腰和重心來調節回球的弧線。這種作用甚至多於手臂;第二,拍形不宜壓得過低,只有這樣,才能早點接觸球,回球才有速度,才能以向前揮動為主。當然,練到高水平,你的手腕還可以加點摩擦,但首先要明確,都是在借對方力的基礎上,不是自己去發多少力。反帶是借力的技術,如果你有能力,借力中再發點力,當然更好,如果發不上力,借力用腰一帶,也行。作為業餘選手,其實未必用得上手腕去加力,能用腰控制好就可以了。

反衝的拍形要比反帶稍微前傾一點,前臂要收得快。觸球時的發力,摩擦成分比反帶要多,自身的發力也更多,向前揮動的成分要多一點。如果有條件,甚至大臂都要跟上,這樣動作才有根,不能純粹在那兒「撓」。

14、身體>胳膊

中遠台對拉,業餘選手剛開始不宜退得太遠,對拉時特別要強調身體重心的作用,不是掄胳膊,以摩擦為主,撞擊成分相應減少。陪練方可以用多球模擬拉球,第一要拉得長,第二可以高點,第三可以轉點,因為主練方離球檯約有一米到一米半。你要在最高點或下降前期接觸到球,擊球的部位還是偏中部一點。準備時,引拍的位置一定要低於來球。與近台相比,要加大向前的力量,完成動作的時候,大臂一定要跟出去。這樣你拉出去的球才結實,才夠長,也才夠轉。動作幅度一定要適當加大,站位的前後感要多一點,寬一點,不能只比肩寬一點,否則拉手都拉不大。此外,筆者感覺,在中國,業餘愛好者中台對沖的幾率非常非常低,如果能對沖,不但是體校選手,而且肯定是很棒的選手。

15、身前交換>肘肩橫拉

較熟練地掌握了正正手這板弧圈球之後,可以練習擺速連接、反手撥,正手拉,但是速度不能快。初練不是一邊一板,而是反手多一板或者多兩板,主要是因為練習擺速時,存在重心和拍形交換的問題。以橫拍為例,無論反手快撥或快拱,動作完成時,如果動作合理,重心會落在右腳上,這時你要交換到正手,是什麼感覺呢?感覺右腳像一根軸。筆者教小孩子,甚至會讓他反手打完時右腿膝蓋前端有個向前拱的感覺,就是為了強調下邊的交換。這樣,你右腳撐住了,因為你是面朝斜前方的,要打正手的時候,把右腳轉一下就行。轉腰的幾乎同時,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手指、手腕在身前交換拍形,千萬不能用肘和肩橫向拉。如果你把重心交換掌握好了,擺速連接就沒有問題否則肯定練不好。為什麼讓大家反手撥呢?因為它不像反手拉、拱身體有點轉,快撥主要就是前後動,動作簡單、易於掌握、容易體會。你甚至可以連續多拍反手,直到自己覺得合適了,準備充分了,再跟同伴說,「變」,讓同伴變到正手位,不說就不變。當你能打到一分鐘76板左右比較自如的時候,你就可以不練定點了。或者,你可以練發球搶拉的連接技術。

16、轉動>上下動

反手拉球時,站位基本平行,千萬別站成左腳太靠前。引拍的時候,前臂和手腕有個回擺的動作,形象地說,就是在身前劃個小半圓似的。但實際上,手腕還有個往回轉的動作,不是單純劃圓,腰還要往左邊稍微壓一下,或者說轉一下。無論怎麼形容,關鍵只有一個:引拍到最佳位置的時候,重心絕大部分是落在左腳上,這樣才能快速地迎前。

腿和腰必須輔助揮動,重心和揮拍的方向要一致,不是說動作有多大,而是要一致。肘部要穩定,不能來回那麼翻,否則穩定性不好,而且引拍離身體太近容易被來球頂住。橫拍主要靠拇指的內側,直拍主要借助手腕的背部,來控制發力的方向,充分把力量傳遞到球拍。

為什麼許多業餘愛好者反手拉球時重心後坐?因為他知道,不像正手拉球還有迴旋的空間,還可以蹬腿,反手拉球製造上旋的手段不多。於是,他憑直覺理解,弧圈球是上旋球嘛,那我往下坐——結果動作變成純粹由下往上了。其實不然,應該是右髖關節往左有轉、壓的感覺,以免臀部的上下運動。說到底,還是引拍與重心交換要一致。你怎麼來的就容易怎麼去,蹲著下來的自然會蹲著上去。簡單理解為純粹上下動,手腳再一分離,難免變成手夠出去了,臀部在後面坐著。為此,可以稍微練點徒手揮拍,注意動作要有整體性,所有的動作結構都跟著重心走,不能分家。

特別感謝:乒乓家園網友 風原打字,分享給為買不到雜誌的朋友
原出處:www.sundns.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231921&extra=page%3D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