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位球侧身用正手接,在球场上司空见惯,正手位球侧身用反手接,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
 
乒乓球技术发展到21世纪的初期,接发球体系较之以前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正反手位短球的处理,早先的运动员相对更注重于搓、摆短等偏控制型的接法,而现如今,年轻一代的运动员更习惯于利用挑、拧拉等带有进攻性质的技术将球直接转入上旋球的对抗阶段,以衔接下一板的连续进攻。
 
与此相对应的是正手位球用反手侧身去接,竟然成为了一个新趋势。我看王皓、张继科、马龙、许昕等优秀选手接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十分羡慕。他们为什么能将这项技术运用的出神入化,我认为,还是科学道理在起作用。
 
传统的反手拉,拍面面对的是来球的旋转轴,这个位置旋转最强烈,而反手拧触球的位置是稍偏侧方,避开了强转区,相对不易于吃转;
 
传统的反手拉挥拍轨迹是向胸部前上方划一条直线,而反手拧则是在空中划一条弯月形弧线,它摩擦球更充分,更易于制造弧线,因此更适于进攻下旋球。
 
而且,球到正手位且短,用正手进攻不可能沉下手臂去拉,只能挑打,拍形基本是开放的,球拍与球接触的时间很短,摩擦少,这样出球的保险系数就低,
 
反手拧手腕能充分内旋,拧球时产生的摩擦可以延长球在球拍上的停留时间,保证出球质量。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由保守接发球变为主动上手接发球,捷径之一就是反手拧。
近一个时期,我重点在练反手拧技术,有得也有失,不过,总体看来,对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得大于失。
 
我是直拍,反面贴反胶。通过练反面拧,有了很多体会。我认为从理论上了解一些拧拉的技术要点,再看一看优秀选手的视频录像,经过短期的练习,就能做到初步掌握,难就难在再提高一步上。
 
我的正反手进攻过去一直是会打不会拉,练反面拧,不太转的下旋球还能保持较高的上台率,但加转的下旋,则下网的情况明显增加,为此,我想了一些办法,收到一定效果:
对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一是发力不能太大,4成力左右即可,确保先上台。
 
通过这种接发球方式,旨在使自己后面的跟进更具主动性,企求一拍拧死对方,在基本功有限的条件下,只能加大自己的失误;
 
二是球弹起到最高点再起板,这样时间上比较从容;
 
三是触球的中下部;
 
四是一般拧斜线,由于我是左手,拧斜线距离长比较保险,而且球到对方的反手位,凡反手攻势弱的人将球防过来的可能性最大,利于自己下一板进攻。比赛时如果对方发球确实质量高,而我这三条都做到了仍不见效,而且球拍已经倒换到反面,只好顺势改为反面搓,以减少一些勉强拧的失误。
 
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对运动员的步法要求很高,向正手位移动的步法有多少,那么还原回来的步法就有多少,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板的衔接。而且就手臂的挥动方向来说,由反手向正手易,将手臂伸过去就行了,由正手向反手难,因为要先绕过身体部分
 
2011年第11期《乒乓世界》曾有《许昕反手拧拉后接侧身位强攻》一文,许昕在与吉田海伟交手时,有一个球是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后,左脚迅速蹬地进行还原,在大范围的横向跑动中将身体移动到反手位,侧身用正手大力暴冲了一板,一般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选手是缺乏这种能力的。
 
我在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的实践中,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方将球回到自己的反手位大角度,我用反手接都只有望球兴叹之份,哪来的再侧身使用正手呢。这是我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后最大的“失”。所以,正手位短球用反手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