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直拍橫打的16種選擇

在中國,無論專業選手還是業餘球迷中,「直拍橫打」都是眼下最時髦的技術。那麼,直板橫打的球板,是否全都要向YE看齊,像那樣既輕且薄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自身技術風格的判斷。要想準確界定自己的技術風格,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不妨簡化一下,看看在直板橫打的三位代表人物—劉國梁、馬林和王皓中,你更像誰?


  劉國梁:為傳統的直板正膠左推右攻嫁接了橫打,多用於反手位大角度來球無法側身進攻、但又必須進攻時。2000年悉尼奧運會,已連續數次在重大比賽中負於老瓦、佩爾森的劉國梁,在爭奪銅牌的決戰中,一改習慣的推擋變線,大量使用了橫打,從而奪回了主動權,擊敗了心氣正盛的佩爾森,捍衛了直板近台快攻在世界乒壇的地位。


  球板要求:首先滿足近台快攻的需要,兼顧直板橫打—背面第一板能起下旋,能在台前的快速來回中穩定地彈、擋弧圈,手感紮實,不震手,擊球不虛不飄。
  馬林:以傳統反膠弧圈快攻打法為本,進一步發揮了橫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離台進反手進攻的盲點,同時在近台推擋的基礎上豐富了反手擊球的多樣性,如側擰接發球等。多次奪得世界盃冠軍,維持了中式直板的地位,在劉國梁與後來的王皓之間起到了過渡和銜接的作用。
  球板要求:首先適應正手弧圈快攻和近台推擋的需要,兼顧橫打訴求—近台和中台都具備一定的殺傷力,推擋加強力亦能減力,製造旋轉的能力應比劉國梁式的板更強。
  王皓:滿足正、反兩面快速弧圈攻擊的需要即可—正手進攻與反橫打對球板要求不同的矛盾不復存在,兩者基本達成一致,但比橫板兩面弧圈的裝備相對更注重近台性能。
  差異之外,共性同樣重要,無論你想模仿劉國梁、馬林還是王皓,下面幾點都是選擇橫打用板時需注意的:
  拍面大小:還是兩個字—適中。由於直板橫打經常需要在正反手之間快速來加交換(尤其是王皓式),球拍必須具備足夠的迎球面積,因此,拍而不能太小,但也不能過大,否則直線上升的空氣阻力會大大影響你的擺速。
  重量:如果你是在背面巾上反膠進行橫打—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球板的重量輕些為宜,以免影響揮拍的起動速度和來回中的調節能力,近台快攻加橫打的球反不應超過90g,快速弧圈進攻型一般選擇在80g左右。
  拍柄:為便於在橫打時調節握拍和拍形角度,橫打球板的拍柄(特別是背面)最好能薄一些—這種薄,並不僅僅指拍段的厚度(以接近拍身為前)。
  厚度:由於拍身的厚度直接影響到拍柄的厚度,因此,原則上來說拍身不應過厚,近台快攻加橫打的球板<7mm為宜,快速弧圈進攻型則在6mm左右較為理想。
  重心:總體來看,也需造中,但根據不同類型 的風格略有些差異。重心居前,單板球的威脅或許容易得到提升,但也可能造成「覆水難收」,影響還原速度,這對橫打使用頻率較商(如王皓式)的人大於利;重心靠後,揮動更輕快了,但對以單面為主、橫打只作輔助的快攻及快弧選手而言,一板定乾坤的勝算就小了。
  供給往往滯後於需求的變化,儘管「直拍橫打」已不是什麼新鮮詞,但市場上專為此而設計的球板仍寥寥無幾—紅雙喜H-WH、金亞的M4A(6506A)和T5A(7508A)、世奧得「芯技術」系列的橫打1號和2號、TIBHAR Killer系列中有限的幾款……屈指可數,即便是風靡一時的YE,也從而來不主動曾標榜過「橫打」的賣點,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款泊來品的成功應屬於無心柳柳成蔭。因此,本次參測的16款球板中,完全符合橫打要求的並不在多數,我們更多的是從不同類型(包括價位)的現有球板中,選出相對貼近的的品種來介紹。我們也希望,如果時隔一年之後再做這樣的評測,留給我們選擇的餘地能更大些。 
[ 散議接發球 ] 
  萬事開頭難,乒乓球比賽中每一分的爭奪都是由發球、接發球開始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發球的人絞盡腦汁要用好這寶貴的機會,接發球的人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發球方的搶攻,從而將對抗帶入自己理想中的相持球,進而由被動轉主動,也就是所謂的防守反擊。可以這樣說,誰能夠處理50%以上的接發球,就等於控制住了比賽的節奏,為自己的技術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反,基是接發球環節出現問題,不公僅會讓對手輕易得分、士氣高漲,更將給自己的發搶造成巨大壓力,波及其它各技術環節的發揮。如果關鍵時刻被對手拿到發球權,接發球差者必然如臨深淵。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接不好發球,往拄招致整個戰局的被動。
  如何接好對方的發球及至化被動為主動?每一位選手都有自己的高招,不過有些要素卻是規律性的。
  提高判斷力:
  離開準確的判斷,好的接發球涼無從談起,把強下旋球當作不轉球去推,或是把側上旋球當作側下旋球來搓,即使手上的控制力和感覺再好,也很難不給對方造成上手機會,這種對旋轉的誤判是最常見的問題。要看清球的旋轉,可以注意對手發球的動作差異,比如發強下旋球時摩擦多而發不轉球時撞擊多,或是看球拍觸球部位的不同。如果看不清動作,還可以分辨來球的運動軌跡:是旋球第二跳較慢,不轉球比較勻速,上旋球快而「拱」,側旋球有側拐。對旋轉「定性」之後,還要「定量」——對方發的是下旋,但旋轉有多強?估計不足雖是搓球也有可能下網,反之雖接上台也可能給對手機會。通常專業選手判斷對方的發球,是看對方摩擦球的一瞬間的用力方向,這是最真實、最有效的。但千萬不要被對方出球前、後的假動作所蒙蔽,必須要盯住他(她)。舉個例子,他發高拋球時你的眼睛不要跟著他上去,而要他的出球點,這樣看得更真實。
  說了這許多,其實真正判斷的過程很短,判斷來球與做出接發球運動作的界限也並非涇渭分明。若是刻意地死盯來球想上這麼一想,就再難有足夠的時間做動作了,往往需要在判斷出來球落點的同時就開始移位,以便在最佳的時機接發球。移位與判斷旋轉同步,並用餘光觀察對手,這樣才能盡可能提高實戰中接發球的準確率。
  變中求主動:
  接發球的技術如今已經多種多樣,如搓、挑、撇、擰、滑、擺、劈、沖等,但無論如何細分,都可以歸總為三類:(1)控制性接發球,分別是搓和擺,多為中國選手所採用,主要是為下一板上手製造機會,但需要很好的手感;(2)破壞性接發球,分別是撇、擰、滑、劈,意在製造節奏變化,降低對方第一板的上手質量,力爭形成相持,是歐洲選手的慣用套路,因為他們中遠台實力較強且力量足;(3)主動性接發球,分別是挑和沖,其威脅最大,但風險也同樣大,適用於直板選手和正手比較好的選手,韓國選手廣泛採用,主要是由於他們多半正手突出、上手積極。
  變化是必要的,但盲目的變化是必須避免的。只有與自己的特點相結合,才有利於下一板球的銜接。所以,在練習這些技術的時候,還要因為而異——對於中遠台和相持能力強的選手,多練些撇、擰、滑、劈等;對於手感好、上手較快的選手要加強對擺短的練習,這樣就體現出他自身的優勢,也彌補了這些選手力量上的不足。正所謂,變中不亂,在變化中尋求主動。
  接發球後的銜接:
  隨著無遮擋發球規則的實行,發球的質量有所下降,接發球的威脅加大,因而以往發球方單靠正手上手的難度增大,要想打出有威脅的發搶來就必須正手和反手都能上手,甚至都能得分。如此一來,迫使現在的發搶方對發球的落點控制的更為嚴密,對全台的保護面也明顯加大,最終反過來給接發球方提出新的課題。
  對此,蔡振華總教練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接發球的「一體化」。也就是接發球以及下一板的銜接要融為一體,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接發球技術組合,接發球本身和下一板的銜接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不能稱之為好的接發球,這就需要在練習中著重強化接發球的落點變化和防守轉攻意識。在防守時,要求隊員要有主動變線、大膽變線的意識,連續相持過程中不斷地尋找對方空檔,力爭轉變為相持,形成防守反擊,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該出手時就出手:
  判斷準確了,變化增加了,對方還是能夠搶先上手?如此情形看起來令人無所適從,其實是觸及到了更深層的問題——果斷。越是關鍵時刻,發球方的上手意識就越強,對側身正手搶攻接發球的果斷,要把握好穩中有凶、凶中有穩的關係。當然,果斷不是蠻幹,真正果斷是智慧的果斷,更是實力的果斷,需要選手平時加強對進攻性接發接的練習,掌握更多的接發球方法,這樣到關鍵時刻才不會「虛」,才能做到出奇制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桌球小子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